四首主题歌分别以“地标”“天工”“人文”为锚点,又以“三才共生”收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匠心与情怀熔铸于旋律与文字间。作者系地标节、人文节、天工节发起人,品牌孵化学派创始人,词作家,小说家,文化修行者刘海铭所作。每一首歌都既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代的昂扬礼赞,共同编织出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一、地标节《中华龙凤》:图腾为魂,奏响文明传承的千年强音
龙凤,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图腾,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期许,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中华龙凤》以图腾为引,将红山、天山等地标意象与“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相融,让传统符号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龙凤,
阿如娜
中华龙凤
中国人一生都有一个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游龙翩翩起苍穹
凤舞人间照世红
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世纪的图腾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凤的子孙
沙漠瀚海草原盛景
燃一束星火照一片光明
那是五千年华夏牧养的繁星
中华第一龙凤
在这里诞生在这里旺盛
在这里交融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包容为魂宽容是根
中华文明宽容为根
中国人一生都有一个梦
何以文明千古传承
龙飞凤舞万里天
龙凤呈祥万象新
一带一路美美与共守正创新超越时空
龙凤之乡心的向往爱的见证
红山龙吟天山凤鸣
命运共同体挺起民族脊梁
这是我们对人类最大的礼敬
中华第一龙凤
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播种
在这里筑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各美其美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天下大同
歌词中,“沙漠瀚海草原盛景”勾勒出中华大地的广袤辽阔,“红山龙吟天山凤鸣”则将地标与图腾深度绑定,让“中华第一龙凤”的诞生与旺盛有了具体的地理坐标。而“一带一路美美与共”“命运共同体挺起民族脊梁”的表述,更让这一古老图腾跨越时空——从“五千年华夏牧养的繁星”到“对人类最大的礼敬”,龙凤不再只是传统符号,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承载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桥梁。“包容为魂”“天下大同”的内核,恰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所在。
二、天工节《匠心筑梦》:手艺为骨,书写守正创新的匠人答卷
“天工开物”是古人对技艺的最高赞誉,《匠心筑梦》则以“土、丝、玉、木”等具体手艺为切入点,将“执着坚守”与“创造火种”融入歌词,展现了传统匠心在当代的传承与突破。
匠心筑梦
一抔土经火炼 成器映晴空
一缕丝随梭走 织就岁月红
天工开物藏玄机 千年手艺浓
我们有执着的坚守 有创造的火种
甲骨刻文明 青铜铸恢弘
瓷窑燃昼夜 笔墨绘精工
那是匠人心上 不灭的灯笼
中华好匠心
在这里传承 在这里精进
在这里交融
天人合一为道 务实为本宗
天人合一为道 务实为本宗
一双手琢璞玉 温润见情衷
一张弓引经纬 纵横天地通
榫卯相扣承古韵 创新破樊笼
守正初心如磐石 巧手夺天工
苏园叠山水 景泰缀长虹
交趾陶绘意 云锦舞龙风
这是智慧凝成 时代的光荣
中华好匠心
在这里耕耘 在这里播种
在这里筑梦
道技合一为魂 卓越为前锋
道技合一为魂 卓越为前锋
从“甲骨刻文明”“青铜铸恢弘”的古老技艺,到“榫卯相扣承古韵”“创新破樊笼”的当代探索,歌词清晰勾勒出匠心的“传承”与“精进”:前者是对“天人合一”传统理念的坚守,后者则是“守正初心”下的突破——“苏园叠山水”“云锦舞龙凤”既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是“巧手夺天工”的创新实践。“道技合一”的内核,让“匠心”不再是单纯的手艺,更成为一种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为当代中国制造与文化创意注入了灵魂。
三、人文节《文脉润心》:情怀为韵,流淌千年不绝的精神暖流
人文是文明的灵魂,《文脉润心》以“字、诗、节、俗”为载体,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与“两岸同根”的家国情怀相融,让文脉如春雨般滋润人心,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与感染力。
文脉润心
一字一世界 笔墨写春秋
一诗一情怀 千古唱未休
仁义礼智植心间 信义立九州
我们有共同的根脉 有精神的相守
清明敬先祖 中秋盼聚首
重阳念亲恩 端午忆乡愁
那是文明长河 不息的源流
中华好人文
在这里萌芽 在这里生长
在这里深厚
慎终追远为基 德善为操守
慎终追远为基 德善为操守
一曲歌传薪火 礼乐润田畴
一卷书藏日月 智慧照心头
唐诗宋词韵悠长 民俗展风流
两岸同根连血脉 文脉共九州
兰亭翰墨香 孔庙礼乐稠
山歌传乡韵 古乐绕梁游
这是民族精神 凝聚的星斗
中华好人文
在这里传承 在这里绽放
在这里锦绣
各美其美为念 大同为追求
各美其美为念 大同为追求
歌词中,“清明敬先祖”“中秋盼聚首”等节气场景,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唐诗宋词韵悠长”“兰亭翰墨香”则是文人精神的延续。而“两岸同根连血脉 文脉共九州”一句,更是将人文的意义从个体情怀升华为民族认同——文脉不仅是“仁义礼智”的价值观传承,更是“慎终追远”“德善为操守”的精神纽带,让无论身处何方的中华儿女,都能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找到归属感。“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追求,也让这份人文情怀具有了包容开放的时代格局。
四、三节同庆周主题歌《三才共生》:共生为核,绘就文化复兴的时代蓝图
如果说前三首歌是对“地标、天工、人文”的分别礼赞,《三才共生》则将三者融为一体,以“天地人和”为理念,将“守正创新”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相扣,成为三节同庆的点睛之笔。
三才共生
地标铸根基 山河展恢弘
天工夺造化 巧手筑奇功
人文润心田 文脉贯长虹
三才相生映日月 九州沐春风
龙抬头 凤展翅 豪情贯苍穹
匠心守 文脉续 壮志凌九重
那是五千年 未改的尊崇
万民同欢庆
在这里相聚 在这里共鸣
在这里相拥
天地人和为道 共生为始终
天地人和为道 共生为始终
地标连四海 光景各不同
天工通古今 创新破云空
人文牵两岸 共识在心中
一带一路连寰宇 初心与梦同
昆仑凝浩气 海峡架长虹
匠心融智慧 文脉育英雄
这是新时代 奋进的阵容
万民同欢庆
在这里耕耘 在这里播种
在这里筑梦
守正创新为魂 复兴为前锋
守正创新为魂 复兴为前锋
“地标铸根基”“天工夺造化”“人文润心田”,歌词开篇便将三者的关系清晰定义——“三才相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智慧,也是当代发展的重要理念。从“龙抬头、凤展翅”的图腾呼应,到“匠心融智慧、文脉育英雄”的当代实践,再到“一带一路连寰宇”“海峡架长虹”的格局拓展,歌曲将“天地人和”的传统理念与“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完美结合。“复兴为前锋”的结尾,更是将三节的意义升华为文化复兴的共同行动:地标是根基,天工是手段,人文是灵魂,三者共生共荣,方能绘就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壮丽蓝图。
结语:以歌为桥,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四首主题歌各有侧重却一脉相承:《中华龙凤》以图腾立魂,《匠心筑梦》以手艺立骨,《文脉润心》以情怀立韵,《三才共生》以共生立格。它们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的怀旧式回望,而是将“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守正创新”等时代命题融入其中,让龙凤、匠心、文脉等传统符号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当“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旋律响起,当“守正创新,复兴为前锋”的誓言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四首歌的共鸣,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融入生活、激励人心、引领未来的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
点评:“三节同庆周”主题歌宣传核心亮点摘要
四首主题歌以“歌”为纽带,串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成为三节同庆周的文化“活名片”,核心亮点聚焦三大维度:
文脉传承有深度:从《中华龙凤》的“龙凤图腾”到《文脉润心》的“节气诗词”,歌词深挖“望子成龙”“慎终追远”等文化基因,将红山地标、苏园匠心、两岸血脉等具象元素融入其中,让千年文明可感可触,唤醒大众文化认同。
守正创新有温度:不局限于传统回望,更紧扣“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守正创新”等时代命题——《中华龙凤》以“龙凤呈祥”链接世界,《匠心筑梦》用“榫卯承古韵、创新破樊笼”诠释当代匠魂,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活”起来。
共生共荣有高度:以《三才共生》为核心收束,将“地标铸根基、天工筑奇功、人文润心田”三者融合,呼应“天地人和”的传统智慧,更指向“民族复兴”的目标,既展现万民同庆的热闹氛围,更传递中华文化“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包容格局,为活动注入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