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想起活蹦乱跳的战友倒在硝烟中,我的心就特别难受!不难想象烈士年迈的父母痛失爱子的绝望……战友为国尽忠,光荣牺牲,作为幸运活下来的我,替战友行孝天经地义!几十年来,我尽力关心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这是应该的。能让烈士父母安度晚年,也算给牺牲的战友一点慰藉。”近日,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唐寨村的伤残退伍老兵王亚民对记者道出了心声。这位曾在战斗中荣立战功、身负七级伤残的老兵,用一生兑现着一个战场上的生死承诺。
老兵王亚民
战火中的生死约定
1984年10月,王亚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北京军区二十七军八〇师炮兵团的一名装弹炮手。1986年10月,部队突然奉命开赴西南边境。怀着精忠报国的热血,他瞒着家人奔赴前线。
在云南麻栗坡县天保镇,他所在的部队承担着猛烈炮击敌方阵地、再进行地面突击清除的任务。1987年5月在“突击拔点”作战中,王亚民所在的炮班一次发射350枚炮弹,摧毁5个敌阵地。他因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但也被巨大的炮弹爆炸声震聋双耳,造成永久性听觉障碍,后被评定为七级伤残。同年7月,他在火线光荣入党。
老兵王亚民(后排右一)和老战友一起照顾烈士家人
战场的残酷让王亚民深刻体会到生死的无常。“流血牺牲随处可见,一个连、一个团上去,没人保证都能活着回来。”时任炮班副班长的他,与班长商议并在猫耳洞里与全班战友郑重约定:万一哪位战友牺牲了,活下来的战友要替牺牲战友尽孝,不论其家在天南地北!
退伍踏上尽孝路
1988年退伍回乡后,猫耳洞里的生死约定始终萦绕在王亚民心头。享受着和平生活的他,从未忘记牺牲的战友和失去儿子的战友父母。这种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情,让他决心责无旁贷地替烈士战友尽孝。
老兵王亚民看望烈士母亲
在西安打工期间,他与战友聚会时提议兑现战场约定,得到多位老兵响应。1993年八一建军节前,王亚民带头联络老兵们,自掏腰包购置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每户500元慰问金,首次集体看望了李斌、贺勇敏、蔡虹三位烈士在西安的父母。
风雨无阻的“儿子”们
敲开西安市莲湖区玉祥门外李斌烈士家门时,他的父母惊呆了。当王亚民等身着旧军装的老兵表明身份和来意:“李斌为国尽忠了,我们今后就是您二老的儿子,替李斌尽孝!”两位老人瞬间泪流满面。老兵们留下联系方式,并承诺今后不管有什么事情需要“儿子们”做的,就随时打电话,“儿子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随后,他们又看望了贺勇敏(莲湖区丰登北路西瓷小区)、蔡虹(碑林区安东街)等八位烈士的父母。每到一家,都真诚承诺:活着的战友们会共同承担起孝敬烈士父母的责任。这一承诺,他们坚守了三十多年。
从此,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王亚民等老兵必定逐户登门,送去年货或慰问品。平日里,他们也常去探望,陪老人聊天解闷。只要老人有事需要跑腿出力,老兵们总是二话不说即刻帮忙,让烈士父母真切感受到温暖和依靠。
2021年春天,李斌烈士的母亲患病住院。王亚民等七、八名老兵自发排班,24小时轮流照料。为腾出更多白天时间,王亚民主动申请在打工单位上夜班。下夜班后,他常常买个包子油条边赶路边吃,直奔医院。白天给老人买饭、翻身、喂药,尽心尽力;傍晚又赶回单位上夜班,常常在公交车上打盹补觉。虽然疲惫不堪,但看到老人在大家悉心照料下好转,他倍感欣慰。2022年底,老人不幸病逝,王亚民等老兵又亲手为老人料理后事,送她最后一程。
老兵王亚民(右一)和老战友一起照顾烈士父亲
李斌烈士的姐姐今年也60多岁了,每当谈起王亚民等老兵时总是感激不已。她回忆,弟弟牺牲后,陆续有前线回来的老兵探望父母,“父母看见这群穿军装的‘儿子’,常感动流泪”。她感慨老兵们也从青年变成了白发老人,但那份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始终未变。
她特别称赞王亚民“热心肠、有耐心、人勤快,再忙也来照顾老人”,表示“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些老兵”。对此,王亚民质朴回应:“战友为国尽忠了,我们活下来的老兵,给战友父母养老送终、照顾老人,就是应尽的本分。”
承诺延续 爱心传递
这份承诺不仅限于最初的战友。2023年一次战友聚会,王亚民得知商洛市洛南县景村镇的烈士向新平之母付香娃已80多岁且身体欠佳。当年10月,他便与其他老兵带着慰问品前去看望,自此,王亚民时常打电话问候。只要得知老人身体不适,他必前往照料。2023年12月、2024年8月、2024年10月,他三次独自带着慰问品去看望付香娃老人,每次都叮嘱:“您儿子不在了,我就是您的儿子,有事打电话,我肯定来!
王亚民深知战争残酷,流血牺牲在所难免。“战友为国尽忠了,活下来的我们就有义务帮他们尽孝。”他告诉记者,这是炮火硝烟中的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虽然自己经济条件普通,但他心甘情愿投入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奉献爱心,孝敬烈士父母。他也明白“浑身是铁打不了几颗钉子”的道理,因此盼望能有更多退伍老兵加入到关心照顾烈士父母的行列中来。他余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多为烈士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此告慰那些长眠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