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地标是文明的坐标,节庆是文化的载体。当承载着“农文康旅商”融合发展使命的中国地标节,选择在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正式发起创建,这一跨越8000年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是对史前文化遗产的深度活化,更是对地标价值逻辑的重构与升华。兴隆洼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见证,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地、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地、祖先崇拜的起源地”五大历史定位,为地标节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底。而地标节所倡导的“赓续地标文明、重构生态价值”理念,也为兴隆洼文化的当代转化找到了最佳路径。这种双向赋能的选择,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赋予了传统地标新的时代生命力,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历史、产业、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之中。


一、历史价值:锚定文明源头,夯实地标节的文化根基
中国地标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文化独特性,而兴隆洼所承载的8000年文明积淀,为这一新兴节庆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历史锚点。作为迄今北方地区发现最早、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兴隆洼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叙事格局,实证了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母体。这种“文明源头”的稀缺性,让地标节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区别于其他节庆的文化高度。
兴隆洼遗址的文化遗存为地标节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距今8000年的碳化粟黍籽粒,将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2700年,印证了这里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为地标节的农业地标板块提供了最古老的基因密码;出土的近千件玉器中,世界上最早的玉玦以“一对重量不差1克”的精湛工艺,开创了中国玉文化的先河,成为地标节“玉文化地标”的核心象征;人猪合葬居室墓与兴隆沟S形猪龙摆塑,为中华龙文化起源提供了直接实证,让地标节天然具备了连接民族文化根脉的精神纽带。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将兴隆洼文化誉为“史前人类文明的曙光”,这种高度认可的学术地位,让地标节的发起拥有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权威背书。
更重要的是,兴隆洼遗址所呈现的“环壕-房址-祭祀区”完整布局、140平方米巨型公共房址的规划智慧、“居葬合一”的生死观,以及从氏族向国家进化的社会形态,为地标节提供了“文明演进”的完整叙事线索。在这里发起地标节,本质上是让当代人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标所承载的历史价值、生态智慧与社会秩序,使地标节不仅是产业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中华文明溯源的重要载体,夯实了节庆活动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内核。
二、品牌价值:激活稀缺IP,构建地标节的差异化竞争力
在文化IP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兴隆洼所拥有的稀缺性文化资源,为中国地标节构建了独特的品牌辨识度。“华夏第一村”的称号不仅是对其史前聚落完整性的肯定,更蕴含着“文明第一缕曙光”的象征意义,这种独一无二的品牌标签,让地标节从发起之初就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势能。
兴隆洼的IP价值体现在其文化符号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上。玉玦、蚌饰裙、骨笛、猪龙图腾等文物遗存,既承载着史前先民的生活智慧,又具备极强的视觉传播力和艺术转化空间,可直接成为地标节的核心视觉符号与文创素材;而“五大起源地”的定位,则让地标节能够精准聚焦农业、玉器、龙文化、祖先崇拜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的节庆内容矩阵。与其他依赖单一自然景观或历史建筑的地标不同,兴隆洼的地标价值源于其作为“文明源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涵盖了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多个维度,为地标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供给。
地标节与兴隆洼的结合,实现了IP价值的双向放大。一方面,地标节通过“数智地标”大数据平台、元宇宙展厅、区块链溯源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兴隆洼的文化IP突破考古遗址的物理限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兴隆洼的稀缺IP为地标节提供了独特的品牌背书,使其在“万家机构共同创建”的发展格局中,形成“以文明源头为核心”的差异化定位,区别于普通的产业展会或旅游节庆。正如世界地标节倡议中所强调的,地标是“人类文明的立体史诗”,兴隆洼所承载的8000年史诗,让中国地标节的品牌内涵更加厚重,竞争力更加突出。
三、产业价值:赋能农文旅商,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标节以“打通产业链、拉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核心目标,而兴隆洼所在的敖汉旗及周边区域,已形成良好的农文旅商产业基础,为节庆的产业赋能提供了坚实支撑。兴隆洼的文化资源与地标节的产业生态理念高度契合,能够有效激活区域产业潜力,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在农业产业方面,兴隆洼作为世界旱作农业起源地,其所在的敖汉旗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当地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成功承办自治区杂粮美食大赛,单次活动即可吸引游客5000余人,销售杂粮产品10万余件,带动综合文旅收入1000万元。地标节的入驻,能够将这种单一的节庆效应升级为常态化的产业赋能,通过“地标产品溯源防伪平台”“生态认养”等模式,将敖汉杂粮、林下菌、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产品与兴隆洼的历史品牌深度绑定,提升产品附加值。参考云南普洱古茶树保护地标节的“认养模式”,兴隆洼地标节可推出“史前农耕体验田认养”“旱作谷物溯源”等项目,让消费者在感受8000年农耕文明的同时,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价。
在文旅产业方面,兴隆洼遗址正稳步推进国家考古公园建设,周边1.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14处不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形成了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的完整文化序列,构成了“人类活动的纵剖面”。目前,兴隆洼镇的史前文化研学游已累计接待团队超200批次,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次,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年演出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地标节可整合这些资源,打造“史前文明探秘之旅”精品线路,将兴隆洼遗址与赵宝沟、红山文化遗址串联成文化廊道;同时借鉴“地标之旅”“地标全席宴”等成熟模式,开发史前生活复原体验、玉器制作工坊、杂粮美食体验等沉浸式项目,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型。预计通过地标节的带动,可使区域文旅综合收入实现翻倍增长,进一步巩固“史前文化小镇”的品牌形象。
在商业融合方面,地标节的“五产模型”(产业、产地、产品、产销、产值)与兴隆洼镇“党建+文化+旅游+农业+商业”的融合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借助地标节的“地标会客厅”“地理标志蓝皮书”“品牌榜单”等平台,能够将兴隆洼的文化品牌、区域的特色产业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资源对接,吸引投资、人才与技术入驻,形成“文化IP-产业落地-商业变现”的完整闭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四、文化价值:传承文明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自身文明的深刻认知与传承,中国地标节选择兴隆洼,本质上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当代传承与活化。兴隆洼文化中蕴含的定居文明智慧、生态适应理念、信仰体系雏形,不仅是史前先民的生存密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通过地标节的仪式化呈现与大众化传播,能够让这些古老的文明基因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兴隆洼文化的核心基因与当代社会价值高度契合。其“居葬合一”的习俗所体现的祖先崇拜,奠定了中华文明“慎终追远”的价值传统,地标节可通过复刻火塘祈福、丰收祭祀等仪式,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生死共生”的宇宙观;其环壕聚落的规划布局、半地穴房屋的建造技艺,展现了史前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地标节可设置“史前生态智慧展”“环壕防御与生态保护论坛”等环节,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玉文化所承载的“温润有礼”的精神特质,龙文化所象征的民族凝聚力,能够通过地标节的文创产品、文艺展演等形式,转化为当代人的文化认同与精神追求。
地标节为兴隆洼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创新载体。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陈列与考古报告,地标节通过“地标学堂”“地标大讲堂”“非遗符号转译”等形式,将专业的考古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借助短视频直播、元宇宙体验等新媒体手段,让8000年前的玉玦制作、骨笛演奏、粟黍种植等场景得以生动再现,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史前文明;通过“地标节万里行”“地理标志50人论坛”等活动,将兴隆洼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播至全国,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正如考古学家杨虎先生所强调的,兴隆洼文化“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定名的基本条件”,其系统的文化内涵与清晰的传承脉络,让地标节的文化传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五、社会价值:凝聚发展共识,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
中国地标节的发起不仅具有文化与经济价值,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在兴隆洼这样的史前文化遗址所在地发起节庆活动,能够有效凝聚区域发展共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实现多重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地标节的带动下,兴隆洼的文化遗产保护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与资源投入。目前,兴隆洼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大规模的考古遗址保护仍面临资金、技术等多重挑战。地标节通过“公益助农演唱会”“地标社区驿站”等形式,能够吸引社会各界关注遗址保护,形成“保护-利用-收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节庆活动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将推动当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让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直接受益,从而激发其参与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地标节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兴隆洼镇目前已形成肉牛、肉羊、生猪等养殖存栏量达9万头的产业规模,林下经济实现增收1000万元,但产业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地标节通过“地标品牌短剧”“产业地标纪录片”等爆点内容,能够快速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借助“地标产品追溯防伪平台”,可规范产业发展,提升产品品质;通过“农文康旅商”融合模式,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破解乡村空心化难题。目前兴隆洼镇的研学旅游与非遗展演已初显成效,地标节将进一步放大这种效应,让“史前文化小镇”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在生态保护方面,兴隆洼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地标节的“自然生态”理念高度契合。8000年前的兴隆洼先民选择近水台地建立聚落,以环壕防御、旱作农业适应北方半干旱气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地标节可借鉴内蒙古草原羊生态地标节的“碳汇地图”模式,推出“兴隆洼旱作农业生态白皮书”,将史前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采挖宣誓”“有机种植公约”等仪式化活动,强化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旱作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生,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六、国际价值:搭建文明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兴隆洼文化自发现以来,已吸引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慕名考察,其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中国地标节选择在这里发起,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桥梁,也为全球地标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东方样本。
兴隆洼文化的国际价值体现在其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普遍意义上。作为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兴隆洼的粟黍种植技术通过欧亚草原传播至西方,为全球农业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玉文化所开创的“以玉通灵”传统,影响了整个东亚玉文化圈的发展;其聚落规划与社会形态,为研究人类早期定居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典型标本。这些普遍价值让兴隆洼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为地标节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正如世界地标节倡议所提出的,要“建立地标国际互认体系,构建地标产品全球溯源网络”,兴隆洼的文化地标属性能够让中国地标节在起步阶段就具备国际视野。
地标节的发起将推动兴隆洼文化的国际传播从学术交流走向大众认知。参考春节已成为20多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全球1/5人口庆祝的国际节庆经验,中国地标节可通过“世界地标节”的升级路径,将兴隆洼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通用的文明语言。例如,将玉玦制作技艺、骨笛音乐、旱作农业技术等纳入“地标文化资产数据库”,通过元宇宙展厅向全球展示;举办“全球史前文明地标论坛”,邀请世界各地的史前文化遗址代表交流保护与利用经验;推动兴隆洼的旱作农业产品、玉器文创等通过“地标贸易公平化进程”走向全球,让世界在消费地标产品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兴隆洼文化所体现的“多元一体”文明起源模式,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兴隆洼文化与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这种文明交流的历史传统与地标节的“文明互鉴”理念高度契合。地标节可成为全球地标文明交流的“会客厅”,既向世界展示兴隆洼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起源成果,也吸收其他国家地标保护与利用的先进经验,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地标文明生态,让兴隆洼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结论
中国地标节选择在“华夏第一村”兴隆洼正式发起创建,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文化与产业的创新融合。从历史维度看,兴隆洼的“五大起源地”定位为地标节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品牌维度看,其稀缺的“华夏第一村”IP构建了节庆的差异化竞争力;从产业维度看,农文旅商的融合基础为节庆赋能区域发展提供了支撑;从社会维度看,节庆活动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从国际维度看,兴隆洼的全球影响力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
这一选择的核心价值,在于让8000年的史前文明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遗存,而是转化为推动当代发展的鲜活力量;让地标节不再是单纯的产业展会,而是成为传承文明基因、凝聚民族自信、促进国际交流的文化载体。随着兴隆洼国家考古公园的建设与地标节的持续推进,“华夏第一村”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而中国地标节也将以兴隆洼为起点,成长为兼具文化深度、产业活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节庆IP,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重要贡献。


